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虽然有科技创新的激情,但往往不知道从何着手?下面,我们讲几个“如何发现科技创新点”的故事。
爱因斯坦:踩出自己的脚印
有一次,青年的爱因斯坦请教数学家赫尔曼·闵可夫斯基:“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和人生道路上,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,做出自己杰出的贡献?”
闵可夫斯基笑而不语,带着他朝一个建筑工地走去,并且径直踏上建筑工人刚铺的水泥地面。
在建筑工人的呵斥声中,爱因斯坦一头雾水,闵可夫斯基却不顾别人的指责,非常认真地对爱因斯坦说:“看到了吗?只有这样才能留下足迹。只有在新的领域,只有在尚未凝固的地方,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。那些凝固已久的地面,那些被无数人涉足的地方,你别想再踩出脚印。”爱因斯坦沉思良久,若有所悟。
后来,爱因斯坦终于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闪光足迹:创立了相对论,成为现代物理学奠基人。
对于自己的成就,爱因斯坦曾多次提到闵可夫斯基的那一段话,并意味深长地说:“如果每个人的一生都只模仿前人,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,也不会有技术;进步与发展更无从谈起。”
丁肇中:独辟蹊径发现J粒子
19世纪70年代初,对重光子的研究裹足不前,陷入困境。当科学家们纠缠于实验过程本身时,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却机敏地把目光转移到测试仪器上,并花了两年多时间,耗费巨资研制了一架高分辨率的探测器。这一举动立刻遭到了许多物理学权威的嘲笑和否定——因为,这样做太奢侈了,而且毫无价值!
然而正是借助这台仪器,1974年丁肇中发现了J粒子,这一发现轰动世界物理界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“创新之门”往往就在眼前,在别人“视而不见”的地方。
“王麻子剪刀”:意外的收获
清朝顺治年间,北京人王犟在一家剪刀作坊当学徒,有一天,他师娘炖了一只老母鸡放在打制剪刀的桌子上,桌子下有一个装鸡血的木盆。王犟刚打制好的剪刀失手掉进木盆里。他去捡剪刀时又不慎把鸡汤碰翻。但当他拿起剪刀时,发现剪刀格外光亮、锋利。他反复琢磨,后来发现,是刚打好的剪刀放在动物的血里淬火的结果。以后,他就用这个秘方打制剪刀。这就是后来有名的“王麻子剪刀”。
朋友,当你看到异常现象时,“创新之门”可能就在那里。
海尔:想顾客所想
有一年,海尔公司在美国展销自己的拳头产品——海尔洗衣机。一天下午,一位老太太在洗衣机样机前反复端详,上下比划,然后摇摇头,自言自语地说:“太高了,没法坐着洗!”工作人员听了后,将这个情况汇报给展销会的领导。公司立即组织科技人员按照老太太的要求,设计了一款能让老人坐着操作的小型洗衣机,并很快生产出样机送到展销会。海尔公司这种“顾客至上”的销售理念和快速开发新产品的能力,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。
海尔根据顾客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的例子还很多。如根据四川农民买洗衣机洗红薯的需要,开发了能洗红薯、土豆的洗衣机。这两个故事说明,客观世界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常常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动力,而调查研究则是进入“创新之门”的重要途径。
用科学实验找到“水稻难过六月关”的真正原因
1970年,笔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24团5连劳动期间,承担90亩水稻田的管理任务。
当时有一种说法:“水稻难过六月关”。因此,要求六月份的稻田不要施尿素。水稻真与六月有关吗?6月份施尿素,水稻真的会死吗?出于好奇心,我选了几块稻苗生长整齐的稻田做了个肥料试验:分别施入每亩5公斤、10公斤、15公斤、20公斤、25公斤的尿素。结果没有一块稻田死苗。
为了搞清死苗的原因,我用手挖出死亡的稻苗,发现这些稻苗的根是黑的,下面的土壤也是黑的,而且有一股臭鸡蛋味——一种盐碱土壤中的草根、树叶在淹水条件下所产生的有毒气体。我恍然大悟:原来它才是水稻死苗的罪魁祸首。
这件事使我明白,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创新点,而科学实验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。
科学是浩瀚无边的海洋,海洋中的水是知识,航行在海洋深处的船是科技创新,指引航船方向的灯塔是创新思维,决定航船速度的动力是创新能力,保障航船续航能力的能源是勤奋和毅力,飞上航船甲板的浪花是机遇,战胜狂风巨浪的武器是团队精神。
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创新潜质,希望你们在“万众创新”的洪流中去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质,展示自己的创新才能,创造出丰硕的创新成果!
(作者系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)
标签: 爱因斯坦